《投資最重要的事閱讀心得18: 第14章 認識預測的侷限性 》


文章說:

多數時候人們會根據既往預測未來。人們不一定是錯的:未來多數時候在很大程度上是既往的重演。從這兩點出發,可以得出「預測在大多數時間裡是正確的」的結論:人們通常會根據既往經驗作出通常準確的預測。然而根據既往經驗作出的準確預測並不具備太大價值。正如預測者通常會假設未來和過去非常相似一樣,市場也會這樣做,從而根據既往價格延續性定價。因此,如果未來真的與過去相似,那麼賺大錢是不可能的,即使是那些作出準確預測的人。然而未來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與過去大不相同。


在現實操作中,我的體認是準確預測未來通常不準居多,就如我們預測何時股價會上漲同樣困難。因此將持有股票的時間拉長,比較容易再次碰觸到股價的高點。也就是文章所寫的,
有一種方法有時候是正確的,就是一直看漲或一直看跌;如果你持有一個固定觀點的時間足夠長,遲早你會是對的。

這就是將持股時間拉長且採取「持有到停利」容易成功的原因。

巴小智 2018.2.2
>>>>>>>>
我們有兩類預言家:無知的,和不知道自己無知的~ 約翰·肯尼斯·加爾佈雷斯
賠錢的人有兩種:一無所知的和無所不知的~ 亨利·考夫曼

認識預測的局限性是投資方法的一個重要組成,我堅定地相信瞭解宏觀未來很難,很少人擁有可轉化為投資優勢的知識。
對細節關注越多,越可能獲得知識優勢。通過勤奮的工作和專業的技術,我們能比旁人知道更多關於個別公司和證券的信息,但想要在對於整個市場和經濟的認知上做到這一點就很難。建議大家要努力做到「知可知」。投資者, 應盡量弄清自己在週期和鐘擺中所處的階段。這不會令未來變得可知,但它能幫助人們為可能的發展作好準備。

我不會試圖去證明未來無法預知的觀點。我們是無法證明否定句的!我在這個問題上的「研究」(我用了引號,因為我在這個領域付出的努力實在有限,此處僅將逸事當成嚴肅研究)主要包括:瞭解預測並觀察預測的無效性《預測的價值,或雨來自何處?》《預測的價值II,或給男人一支雪茄》

預測大體準確嗎?答案顯然是「否」。6個月後及12個月後的90天國庫券利率、30年期債券利率、美元兌日元匯率的預測值與實際值相差15%。6個月後的長期債券利率的平均預測值與實際值相差96個基點..

預測有價值嗎?
準確預見到市場變化的預測是最有用的。如果你預測到某種東西今後並且永遠不會變化,那麼這樣的預測不會為你賺太多的錢。準確預測到變化才有可能帶來高額回報。總而言之,預測的變化和實際變化之間沒有太大的相關性。

預測來源於什麼?
預測大多由推論而來。預測的平均有效率在5%以內。像許多預言家一樣,經濟學家們都緊盯著後視鏡駕駛。他們只能告訴我們有什麼東西存在,卻不能告訴我們要去向何方。這驗證了那句老話「準確預測很難,預測未來更難」。由此推而可知:預測過去是再簡單不過的一件事。

預測準確過嗎?答案是相當肯定的。舉例來說,每次在作半年預測時,都有人能夠將30年期債券收益率的預測誤差控制在10到20個基點內,即使利率變化很大。這樣的結果比共識預測的70到130個基點的預測誤差要準確得多。一次準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長期都準確。

「提醒你應謹慎聽取勝利者預測的兩件事」
調查發現,除了取勝的那一次外,勝利者通常預測得並不準確。調查發現,勝利者的錯誤預測中有一半比共識預測錯得還要離譜。這篇備忘錄裡最重要的當然不是數據,而是其中的結論

有一種方法有時候是正確的,就是一直看漲或一直看跌;如果你持有一個固定觀點的時間足夠長,遲早你會是對的。即使你是個門外漢,你也有可能因為偶爾準確地預見到別人沒有預見到的東西而得到大家的讚賞。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你的預測總有價值……

對於宏觀未來的預測可能偶爾準確,但並不是經常性的。僅僅知道一大堆預測裡有幾個準確是沒用的,你必須知道哪幾個是準確的。如果準確的半年預測來自不同的經濟學家,很難相信共同預測到底有多大價值。

《預測的價值II,或給男人一支雪茄》
這一關於預測的討論表明,我們面臨著兩難境地:投資結果完全取決於未來發生的一切。儘管在一切「正常」的大部分時間裡,我們有可能推知未來將會發生什麼,但是在最需要預測的緊要關頭,我們卻幾乎無法預知未來將會發生什麼。

多數時候人們會根據既往預測未來。人們不一定是錯的:未來多數時候在很大程度上是既往的重演。從這兩點出發,可以得出「預測在大多數時間裡是正確的」的結論:人們通常會根據既往經驗作出通常準確的預測。

然而根據既往經驗作出的準確預測並不具備太大價值。正如預測者通常會假設未來和過去非常相似一樣,市場也會這樣做,從而根據既往價格延續性定價。因此,如果未來真的與過去相似,那麼賺大錢是不可能的,即使是那些作出準確預測的人。然而未來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與過去大不相同。此時的準確預測具有巨大價值。此時也是預測最難準確的時候。某些在關鍵時刻作出的預測能最終被證實是對的,表明準確地預測關鍵事件是有可能的,但同一個人持續作出準確預測是不太可能的, 總而言之,預測的價值很小。

問問自己:有多少預測者準確預測到了2007~2008年的次貸危機、全球信貸危機和大規模崩潰?我想答案是「極少」。所以關鍵問題不是「預測是否有時是準確的」而是「總預測—或某個人的所有預測—是始終可行並具有價值的嗎」。任何人都不應對肯定答案抱太大希望。
預測不一致帶來的問題:預測者不是從來沒有準過,但是他們的成績不足以激勵人們在偶發靈感時採取行動。

大部分投資者都是屬於「我知道」學派的,他們認為,關於經濟、利率、市場的未來趨勢以及廣受追捧的主流股票的知識,是投資成功必不可少的。他們相信這些知識是可以掌握的,他們相信自己是能夠成功的, 他們知道許多人也在作同樣的努力,但是他們認為人人都能同時成功,或者只有少數人能成功,而他們是其中之一。他們很放心根據自己對未來的看法作出投資。他們樂於和別人分享自己的觀點,儘管準確預測的價值本應重大到不可能有人願意無償贈送的地步。作為預測者,他們很少回過頭去嚴格評估自己的預測記錄。

「自信」是描述這一學派成員的關鍵詞。相反,對「我不知道」學派來說,關鍵詞特別是在應對宏觀未來時—是”謹慎” 。正確目標是拋開對未來的預測,盡最大努力作好投資。作為「我知道」學派的一員,你對未來侃侃而談(說不定還會讓人做筆記)。你可能會因為自己的觀點而受到追捧,被人們奉為座上賓……特別是在股市上漲的時候。加入「我不知道」學派的結果更加複雜。很快你就會厭倦對朋友或者陌生人說「我不知道」。不久後,親戚們也不再追問你對於市場趨勢的看法。你將永遠體會不到千分之一預測成真以及被《華爾街日報》刊登照片的樂趣。你也能避免所有的預測失誤, 以及對未來估計過高所帶來的損失。

《我們與他們》
沒有人喜歡在未來大多不可知的前提下投資未來。無論投資世界強加給我們多少限制,承認並適應比否認並冒進要好得多。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往往出現在投資者忘記概率與結果的區別的時候—也就是當他們忘記預測限制的時候:當他們相信概率分佈的形狀可知(並且他們知道)的時候。當他們假定最可能的結果就是必然結果的時候。當他們假定預期結果能準確代表實際結果的時候。也許最重要的,當他們忽略罕見結果發生的可能性的時候。對這些限制條件掉以輕心的魯莽投資者很可能在投資中犯錯,並因此遭受極大損失。這正是發生在2004~2007年的一切:許多人高估了結果可知與可控的程度,從而低估了行動的風險。

「預測未來是否有用」的問題,不是單純的好奇或學術探討。它對投資者行為有或應有重大影響。如果行動決策的結果將來才能揭曉,那麼很顯然,你對未來能否預測的看法,將會決定你採取不同的行動。

投資者必須回答的一個關鍵問題是,他們認為未來是否可以預知。認為可以掌握未來的投資者會採取武斷行動:定向交易、集中倉位、槓桿持股、寄希望於未來的增長—換句話說,行動的時候不把預測風險考慮在內。另一方面,認為不能掌握未來的投資者,會採取截然不同的行動:多元化、對沖、極少或者不用槓桿、更強調當前價值而不是未來增長、高度重視資本結構、通常為各種可能的結果作好準備。

第一種投資者在經濟崩潰之前會做得更好。但是當崩潰發生時,第二種投資者會有更充分的準備和更多的可用資本(以及更好的心態)從最低點抄底獲利。

《試金石》
如果未來是可知的,防守就是不明智的。你應該積極行動,以成為最偉大的贏家為目標,沒有任何損失可擔心。多元化是不必要的,槓桿是可以最大化的,過度謹慎會造成機會成本(放棄利潤)。

不可知論者投資不可知的未來令人不安,擺出無所不知的姿態投資不可知的未來則近乎愚蠢。馬克·吐溫說得好:「人類不是被一無所知的事所累,而是被深信不疑的事所累。」過高估計自己的認知, 或行動能力都是極度危險的, 正確認識自己的可知範圍,適度行動而不冒險越界……會令你獲益匪淺!

《投資最重要的事閱讀心得17: 第13章 耐心等待機會 》


無常:接受變化和起落的必然性之意。 無常意味著周期有起伏,事物來而往,
環境在以不受我們的控制的方式而改變客戶習慣的培養
等待投資機會到來而不是追逐投資機會,你會做得更好.

在賣家積極賣出的東西中挑選,而不是固守想要什麽才買什麽的觀念,
你的交易往往會更為划算。

機會主義者之所以買進某種東西,因為它們是便宜貨,
價格不低時買進就沒什麼特別的..市場不是有求必應的機器,
它不會僅僅因為你需要就提供高額收益~ 彼得·伯恩斯坦

>>>>
市場不是有求必應的機器,它不會僅僅因為你需要就提供高額收益~ 彼得·伯恩斯坦

與全球金融危機相關的繁榮, 衰退週期,為我們提供了高價賣出,
2007年2008年以恐慌價格買入的機遇, 這是個難逢的機會
在週期中逆向投資者們有了黃金機遇。通過敏銳的洞察耐心等待機會, 等待便宜貨,
往往是最好的策略。等待投資機會到來而不是追逐投資機會,你會做得更好。

在賣家積極賣出的東西中挑選,而不是固守想要什麼才買什麼的觀念,你的交易往往
會更為划算, 機會主義者之所以買進某種東西,因為它們是便宜貨。價格不低時
買進就沒什麼特別的。

「我們不找投資,投資找我們」「你有×,我們想買」價格會上去。如果持有者
打電話給我們「我們被X套牢了,想脫手」價格就會下來。相機而動,而不是發起交易。
任何特定時間點上的投資環境都是特定的,除了接受它並從中投資之外,
我們別無選擇。可供一搏的鐘擺,或週期極限並不總是存在。

有些時候,貪婪和恐懼、樂觀和悲觀、輕信和懷疑是平衡的,大多數定價可能看起來
是大致公平的,而不是顯著過高或過低。在這樣的情況下,令人興奮的低買高賣
是不太可能出現的。識別市場環境並做出相應的行動決策, 是成功投資必不可少的,
結合我們所處的環境適當地投資才是明智之舉, 除此之外其他任何做法都是行不通的。

哲學中得到的結論:日本早期最有價值的文化之一是「無常」。
週期有起伏,事物來而往,環境在以不受我們控制的方式而改變 ……
逝者已矣,覆水難收, 過往造就了我們所能做的,不過是客觀地認識環境,

並以此為前提,作出最好決定。因此我們必須接受, 這不就是投資的本質嗎?

《就是這樣》
早在1974年的11月1日刊的《福布斯》上,巴菲特指出,就這一點來說投資者是有優勢的,只要他們能夠領悟到。因為投資者不會被三振出局,所以他們不必承受行動的壓力。他們可以錯過無數機會,直到一個極好的機會出現在眼前:
「投資是世上最棒的交易,因為你永遠不必急著揮棒。在這裡沒有懲罰,只有機遇。
你可以整日等待你喜歡的投球;當守場員懨懨欲睡時,你便可以快步上前一擊命中。」

《你的遊戲策略是什麼》
投資最大的優點之一,
只有真正做出失敗的投資時,才會遭受損失。不做失敗的投資就沒有損失。
即使會有錯失制勝機會的不良後果,也是可以容忍的
, 錯失制勝機會為什麼會產生不良後果?
投資者是普遍為金錢而競爭的,因此沒人會在失去獲利機會時完全無動於衷。
對於專業投資者來說,利害關係更為嚴重:投資失敗比失去一個獲利機會更值得重視。

將球棒搭在肩上,站在本壘板上觀望,是巴菲特對耐心等待機會的解讀。
當且僅當風險可控的獲利機會出現時,球棒才應揮出。
為了做到這一點,應盡最大努力
弄清我們所處的是一個”低收益環境”還是 “高收益環境”

舉一個寓言「貓、樹、胡蘿蔔和大棒」貓是投資者,需要應對投資環境,而樹是環境的一部分;胡蘿蔔..接受新增風險的激勵..來自似乎可以從高風險環境中獲得的高收益,而大棒.. 放棄安全的動力..來自較安全的環境所提供的低水平預期收益。胡蘿蔔誘惑著貓採取高風險策略,爬向更高的枝頭捕食晚餐(它的目標收益)大棒則激勵著貓向上爬,因為停在靠近地面的地方得不到食物, 在大棒和胡蘿蔔共同作用下,貓不斷上爬,直到最終到達樹尖,將自己置於危險境地。

我們觀察到的關鍵一點是,即使在低收益環境中,貓也在追求高收益並承擔新增風險的後果,儘管它們自己往往未察覺到這一點。債券投資者稱這為「攫取收益」用於表示隨著較安全投資的收益下降,投資者為了得到在市場上漲之前的收益,而進行高風險信貸投資,這種為了延續收益而承擔的風險模式往往在 週期中不斷重複。

收益攫取者的座右銘:「如果不能通過安全投資得到你需要的收益,那麼就通過高風險投資去得到它。」(信貸危機之前)投資者無法抵禦槓桿的誘惑。他們借入低成本短期資金,期限越短,成本越低, 他們用這筆錢去購買流動性不足和(或)包含基本面風險, 因而能夠提供高收益的資產。

世界各地的機構投資者們, 憑借兩枚提供低風險高收益的「銀彈」證券化與結構性的最新承諾,佔領了華爾街, 表面上看起來這些投資很合理。它們承諾了令人滿意的絕對收益,因為槓桿購買的收益大於資本成本, 收益會很可觀……只要不發生意外。然而就像往常一樣,對利潤的追求導致了錯誤, 許多技術和結構的成功靠的是未來走勢與過去相似,我們所依賴的許多「現代奇跡」並未經過驗證。

《這一次沒有什麼不同》
一些投資者由於組織或商業模式的缺陷步履蹣跚,其他投資者則因為堅持在低收益環境中追求高收益而不復存在, 無法創造並不存在的投資機會。堅持追求高收益是 “最愚蠢”的做法,這個過程會搾乾你的利潤.在價格高的時候,預期收益低(風險高)是不可避免的。這簡單的一句話對如何採取適當的投資行為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如何將這一觀察應用到實踐中呢?

「今日的風險與收益」如所述:
第一 當時資本市場曲線「低平」意味著幾乎所有市場的預期收益和風險溢價都處於
有史以來的最低水平.
第二 如果預期收益提高,很可能是通過價格下跌達到的。

投資者該如何應對一個似乎只提供低收益的市場呢?否認並進行投資。
這種做法的問題在於你不會心想事成。彼得·伯恩斯坦信中有一些精彩的言論:
「市場不是有求必應的機器,它不會因為你需要就提供高額收益。」

徑直投資— 試著接受相對收益,即使絕對收益不具有吸引力。
徑直投資— 忽略短期風險,關注長期風險。這種做法不無道理,特別是當你承認市場時機難以判斷、資產難以進行戰術性配置的時候。但做之前建議先得到
投資委員會, 或其他投資成員同意忽略短期損失的承諾.

持有現金— 對於需要滿足精算假設或花費率的人、希望自己的錢永遠「被充分利用」的人,或對長期眼睜睜地看著別人賺錢而自己沒賺感到不安的人來說,
這樣做是有難度的, 就像過去幾年裡我一直在不厭其煩地重複的那樣,將投資集中在「特定利基與特定人群」上。隨著投資組合的增長,這樣做的難度會越來越大,識別真正有天賦、有紀律, 有耐力的投資經理當然並不容易。

當投資者面臨預期收益和風險溢價不足的情況時,是沒有簡單答案的。但有一種典型誤區—是錯誤的:攫取收益。考慮到處於低風險一端的投資預期收益不足,而被大肆宣揚的解決方案位於高風險的一端,許多投資者正在將資本轉向更高風險投資.

進行高風險投資時,恰恰是投資的預期收益達到歷史最低點時,
他們因風險遞增而獲得的收益增量是有史以來最低的,
他們正參與到在以往預期收益更高的時候拒絕做的事情中來。
這可能恰是通過提高風險增加收益的錯誤時間。
你應該在別人都離場時,而不是在他們和你競逐的時候承擔風險。

《又來了》
在低收益環境中得到較高收益,需要具備逆流而上的能力,以及找到相對較少的制勝投資的能力。
這必須建立在高超技巧、高風險承擔和良好運氣相結合的基礎上。另一方面,
高收益環境所提供的高額收益機會是通過低價買進實現的,並且通常是低風險的。
舉例來說,在1990年、2002年和2008年的危機中,不僅取得了罕見的高額收益,而且是通過損失概率很小的投資做到這一點的。
買進的絕佳機會,出現在資產持有者被迫賣出的時候,在經濟危機中這樣的人比比皆是,
資產持有者出於以下原因,又一次地成為強制賣家:他們管理的基金被撤銷。
投資組合不符合投資規定,不滿足最低信用評級, 或最高倉位限制。
資產價值低於與出借方在合約中約定的金額而收到追加保證金通知。

積極投資管理的真正目標是以低於價值的價格買進。有效市場假說認為我們做不到這一點。
它的反對理由:人們何必以特價賣出某種東西呢,特別是潛在賣家都明智而理性時。
潛在賣家會在賣個好價和盡快賣掉之間權衡。「不計價格」這四個字將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詞彙。

如果強制賣家只有一個,無數買家會蜂擁而至,交易價格只會稍有下降。
就會同時出現大量強制賣家,能夠提供必需流動性的人則寥寥無幾。
授權交易的難題,價格急跌,貸款撤回,客戶恐慌,對大多數投資者有著同樣的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價格可能會跌得遠低於內在價值。

2008年所發生的一切, 就是一個混亂時期對流動性需求的絕佳例子。這些貸款的評級很高,在危機發生的前幾年能夠無條件信貸,因此,借入大筆資金,通過債務組合槓桿投資來提高潛在收益是很容易辦到的。

通常一個以「保證金」交易的投資者可能會在價值1美元的附屬擔保品跌到85美分以下時同意追加新增資本。而以過去的經驗來看,這樣的貸款幾乎從來沒低於「面值」(也就是100美分)交易過。信貸危機爆發後,對於進行銀行貸款槓桿投資的投資者來說,一切全都不對勁了,貸款價格下跌,流動性枯竭。多數交易是借入資本進行的,因此信貸市場的緊縮對大批持有者造成了影響。潛在賣家數量激增,付現買家消失。隨著新增信貸難以獲得,再也沒有新的槓桿買家挺身而出,吸收如此巨大的賣量。貸款價格暴跌 , 隨著所有的投資組合都達到「觸發點」,銀行開始發出追加保證金通知, 或提出資本輸注要求。在這種環境下幾乎沒有投資者有追加資本的資源和膽量,於是銀行接管投資組合併將其清算。「整體競購」被廣泛使用,整體競購會以奇低的價格進行。賣價低到荒謬。

在2008年,優質貸款指數比高收益次級債券指數衰退得還要厲害,釋放出一個確鑿無疑的無效信號。以買進優先受償債務的價格,即使發行公司最終只值一兩年前收購基金出價的20%~40%,你也能保本。承諾收益率是很可觀的,事實上大部分證券在2009年都顯著上漲。這就是耐心等待機會者採取行動的時機。

做好準備、等待機會的人,才有這樣做的能力。在危機中要做到遠離強制賣出的力量,並把自己定位為買家

為達到這一標準,投資者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堅信價值,少用或不用槓桿,有長期資本和頑強的意志力.在逆向投資態度和強大資產負債表支撐下,耐心地等待機會,便能在災難中收穫驚人的收益…

巴小智  2018.1.30

回覆網友 陳俊伊 2451創見 股價的疑惑?

巴小智的粉絲團/創見個股區出現一則令我啼笑皆非的留言
大意是指巴小智在2015年5月份股價最高時推薦了創見。
這真是天大的誤會!因為不是在2015年提出名單而是更早在BLOG就有了。
創見這檔股票數年前就是我們的股票投資BLOG內的個股名單。
後來列入巴小智口袋名單也是在BLOG內(早期的天空BLOG)。

直到2015年5月份成立「巴小智的粉絲團」再將一些個股名單放在FACEBOOK上。
換言之,粉絲團很多個股皆是在2015年5月份建立的,但不代表此時才追蹤這些個股。

這些個股名單的選股標準大略是
大型股股利自上市以來盡量不得低於一元。
中小型股股利自上市以來盡量不得低於二元。

口袋名單的意思不是指馬上買進這些個股,而只是觀察名單而已。
相信所有認識我的網友都知道我很強調要買在歷年低檔區,而非隨時買。

為什麼回覆在BLOG?
因為這裡的網友可以證明我講的這些事情是真實的。
因為我已經沒臉書,無法回覆網友,經過他人轉達怕失真,因此自己答覆。

誠懇希望網友要指正別人之前,務必多多確認,
不要只看粉絲團個股建立日期就想當然耳?
這也是臉書上最容易出現的誤會。可惜了…..

怕網友又誤會,再次說明一下:

創見真正有網友買應該是2017/11/17日以後,
我「首次」在此BLOG  2451創見 個股區 回覆網友留言提問。
>>>>>

>>>>

我們的股票投資BLOG是2008/5/20日成立。(在天空網站)
後來因為天空網站不穩定,近兩年才搬來此網址。

巴小智2018/1/22

 

 

 

2017年末 主日詩歌

在教會聽到
好聽的詩歌與各位好友分享…..
希望大家會喜歡。

.
巴小智 2017.12.31
>>>>>
安靜 Be Still
詞:鄭懋柔 Tiffany M. Cheng 曲:游智婷 Sandy Yu
© 2015 Stream of Praise Music / BMI. CCLI #2351995
讚美之泉版權所有

安靜讓平安入我心
深深知道祢是我的神
風浪讓我靈更堅定
在我身旁祢使風浪平息
我不害怕 我仍然要敬拜
祢陪我走向應許之處
充滿盼望 我一生要敬拜
生命滿有祢的印記

 

祝福好友們聖誕節快樂 ~

隨著聖誕節的來臨也預告2017年即將結束。

幾日前有位好友的父親過世,我想用聖經上寫的話來安慰他…..
耶穌對她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
– 約翰福音11章25節

對基督徒而言身體的死亡只是睡著而已,將來仍將復活。
雖然我不是虔誠的基督徒,但這些真理的知識還是有的。
論到睡了的人,我們不願意弟兄們不知道,恐怕你們憂傷,像那些沒有指望的人一樣。
– 帖撒羅尼迦前書4章13節

我們若信耶穌死而復活了,那已經在耶穌裏睡了的人,上帝也必將他們與耶穌一同帶來。
– 帖撒羅尼迦前書4章14節

特別感謝facebook的網友多年來的支持,今年終於在fb的投資分享告一段落。
未來會將BLOG的文章陸續整理,讓網友比較容易閱讀文章。

接下來的計畫是 享受退休生活 與更認真的 面對信仰 是我的生活目標!
下星期將拿到一部新的轎車接替已經開了11年的休旅車,當作對自己的犒賞。
明年我的願望是幫教會錄影主日的講道影片,把這當成最重要的一件事。|
希望能夠錄影滿52個主日,希望自己能做到。

不知道大家今年有什麼特別收穫或感觸嗎?歡迎留言分享~
.

.

巴小智 2017.12.24

廖珮辰 20年海外基金投資懺悔錄(下)

每個世代總有每個世代曾經經歷過的故事
自從1990.3.2第一次買進富達歐洲基金開啟了人生初期基金的投資道路。
從海外股票基金、海外債劵基金,國內股票基金、國內債券基金,除了在外商銀行「貴賓室」下單外,也在本土銀行購買,景順科技基金只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還有富達國際、富達歐洲、富達日本、景順健康護理、東方科技…族繁不及備載,除了海外基金,連國內基金也沒放過,沒想到當年我就會資產配置了,有厲害吧!!! 呵呵…
金融商品總是推陳出新,令人目不暇給,結果卻總是令人嘆息…

對於一個生性保守謹慎常被巴大嘲笑的膽小鬼而言,在工作本業上注重精密規劃及管理的人是極度保守的 (工作上稍有疏失即可能釀成重大傷亡工安事件),他從來就不是一個賭徒,從未買過任何一張彩劵做著美夢,凡事相信自己腳踏實地做事預先規劃人生,一個會在30歲時就預先思考規劃預計50歲退休的人,也仍然無法抵擋媒體、雜誌撲天蓋地的洗腦,不禁感嘆當年媒體影響力真是巨大啊!

一切只因當年忙於本業工作,根本哪有時間管理金融投資? 竟然相信理財投資需要專業銀行&專業人員,也無法分辨外商銀行貴賓室的理專,究竟是專業人員抑或是銷售人員? 外商銀行貴賓室舉目所見週遭盡是許多有錢的老人家,當年還慶幸自己身處其間竟仍如此年輕,心中有些飄飄然,當時心想應該不會錯吧…

當年外商銀行貴賓室的咖啡很香但是付出的代價很貴…
不知當年外商銀行貴賓室同為客戶的那些老人家後來還好嗎?
若是僥倖能躲過2000年網路泡沫,那後來的2008年次貸金融風暴呢?
想想真是令人不忍心…

年輕時仗著專業充滿自信,人生的選擇上總是勇於作著與常人不一樣的決定,但是在理財上卻居然會相信投資需要專家,資產需要配置。如今聽到”資產配置”這四字卻格外諷刺,因為在個人的痛苦的回憶裡,那只是金融業者將客戶的資產分散在各種金融產品的一種包裝手法而已,呵呵…

感謝當年的金融市場網路泡沫的洗禮,讓我改變了原先預定50歲退休的計劃,決定提早於2001年底退休(當年39歲至今也已經16年了)。重新學習管理自己的金錢,想想與其把錢給別人亂搞,不如自己亂搞,除了可以檢討缺失有所長進外,輸了也比較甘願,呵呵…

說也奇怪自己搞了這麼多年,錢也沒變少卻反而變多了,尤其認識巴大後似乎又更明顯了…巴大我這樣講可以嗎? 哈哈^-^

現今距離當時第一次買進富達歐洲基金將近28個年頭,看到許多人說投資基金賺大錢,真是令人汗顏羞愧…
真心奉勸網友多思考一下

金融業者到底是投資基金賺到錢? 還是銷售基金賺到錢?
自己究竟是依靠能力賺到錢? 還是自己的幸運賺到錢?

一直以來當有親友、網友詢問我投資買什麼?
只因為我是一個膽小鬼,不敢隨便報明牌,更擔心害親友賠錢那就良心不安了…
我都會將 我們的股票投資BLOG巴小智的粉絲團 網址 真心推薦給親友,
有的人不會去看,有的人會去看,
看完後有的人會離去,有的人會留下來,
這一切都是個人的選擇…

有人選擇相信歷經人生大風大浪,並早已財務自由的成功人士的免費經驗分享,
有人卻選擇相信未經人生歷練,尚未財務自由的達人收費開課教授如何財務自由的方法。
想想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聰明和智慧不同。聰明是一種天賦,而智慧是一種選擇。
人生的路途上,難免有風雨,只要走在正確的道路,到達終點只是時間的早晚而已。。。
祝福各位網友都能找到適合自己正確的道路。。。

PS :珮大喜歡的 Lexus LS 500h 房車。比較成熟的那個男人就是他,哈哈哈 ~。(巴小智為了大家的福利喔)

廖珮辰 2017.12.18

廖珮辰 20年海外基金投資懺悔錄(上)

文章前言: 上個月一時心血來潮,想起了巴大曾經提醒持有基金相關成本高的問題,決定賣出了長期持有的一檔海外基金,結果虧損還蠻嚴重的,將此事告知巴大,這位老兄居然幸災樂禍,絲毫未曾安慰苦主,還鼓勵應為文分享網友,連文章標題都幫我想好了。。。唉。。。
只好翻開心中深藏多年的傷痛。。。分享有緣人。。。
希望年輕人可以少走些冤枉路。。。

20年海外基金投資懺悔錄(上)

上個月某天早上煮好咖啡一時心血來潮,看到目前美股NASDAQ指數約6800點,想知道當年NASDAQ指數約3800點買進的基金,會不會起死回生,結果卻令人吃驚。。。
原本刻意留作記念,一時好奇突然打電話給銀行,用以提醒年輕時愚蠢的基金,NAV竟然已來到近年新高,當下決定立即賣出基金。因年代久遠記憶模糊,基金又經分割,只有餘額總數量,經要求得知口頭明細如下所列:

時間                                NAV
2000.9.26 – 買進452.8638 US$/unit
2000.9.28 —買進441.4104 US$/unit
2000.10.25—買進419.5641 US$/unit
2000.10.27—買進382.6284 US$/unit

2000.11.13基金分割1單位成為10單位,
NAV由369.82 US$/unit 變成36.982 US$/unit
2000.11.14—買進34.6935 US$/unit

2017.11.20—賣出 21.51 US$/unit【1 US$=30.05NT$】
總計持有期間約 17.25年
總報酬率約 -48%(虧損)(以US$原幣計價)
匯率變動部份 (2002.1.31【1 US$=34.98NT$】2017.12.20【1 US$=30.05NT$】)
( 參考2002.1.31匯率-【1 US$=34.98NT$】)目前可找到最早的匯率資料)

總報酬率約 -55.3%(虧損)(以NT$計價,計入匯率損失)

長期投資海外基金17年多,得到的是虧損55.3%的報酬,
以當事人膽小的個性,當年如果選的是中華電,情況又會是如何?
朋友們,請問當年投資海外基金的錢究竟去了哪裡?

廖珮辰 2017 .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