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被抽走了,溫度還很高,但火會慢慢消了…

Cat 大分享文章~

(本文刊載於2009年4月25日中央網路報)

央行可轉讓定期存單發行餘額創新高之分析
財金組高級助理研究員 吳孟道
關鍵字: 可轉讓定期存單 NCD 游資氾濫

在金融海嘯的衝擊下,世界各國紛紛連續且大幅地調降利率,企圖藉由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挽救日益衰疲的經濟頹勢。蕞爾小島的台灣,想當然爾,自不會缺席此波聯合被動式的降息舉動。全球聯合的降息舉動使得全世界資金水庫的水位滿溢而出,四處橫流。在外力的推動及內部政策的驅使下,造成台灣金融市場錢滿為患。


多浮濫的資金容易引發金融市場巨幅的波動,不利金融市場穩定發展,同時亦容易引起通貨膨脹,故中央銀行為收縮市場資金,近日乃透過公開市場操作,頻頻發行可轉讓定期存單(NCD)反向沖銷市場過剩資金。現今NCD發行餘額已上衝到4.66兆元,創下歷史新高水準。在這樣的情況下,可能存在何種風險,且會對國內經濟體系產生何種影響,頗值分析。

所謂的可轉讓定期存單(NCD)為貨幣市場的主要交易工具之一,英文全名為Negotiable Certificate of Deposit,主要是銀行與其他存款機構為了提高自身在貨幣市場的競爭力,滿足市場投資者對短期投資工具的需求,因而發行的一種可在市場交易轉讓的定期存款憑證。換句話說,可轉讓定期存單亦可視作銀行存款的一種,但它與定存不同之處在於其不會被鎖住且無法提前解約,當臨時有資金需求時,隨時可轉賣予票券交易商,成為貨幣市場流通的工具。

而央行發行的NCD係指一國中央銀行在進行公開市場操作以調整貨幣政策時,所經常使用的一種工具,發行期限主要以一年為限。簡言之,當央行發現市場資金過於浮濫時,便可藉由發行可轉讓定期存單,收縮市場資金以引導市場利率回升。現今央行NCD發行餘額創新高即表示目前市場游資過多,因此需要進行反向沖銷以回收氾濫不已的新台幣。

一般而言,NCD對持有者來說主要有兩種風險,分別為信用風險與市場風險。信用風險主要泛指發行銀行的拒付風險,亦即當發行銀行面臨倒閉危機時,已發行的NCD可能變成壁紙。不過,就央行發行的NCD而言,信用風險幾乎趨近於零,除非國家倒閉。而市場風險則為NCD持有者需要資金時,無法立即在市場兌現的風險。目前NCD的次級市場非常發達,連帶降低此風險。

這一波促使央行積極發行NCD以沖銷資金的原因,除了央行自去年9月連續降息使得資金被大舉從央行水庫釋出外,最主要的就是國際熱錢湧入以及早先出走資金的回流。資金的大舉匯入台灣,造成匯市巨幅波動,而央行為阻升台幣,積極進場干預狂買美元,間接釋出大量台幣的舉措,使得市場資金更加浮濫。由此可知,央行NCD發行餘額創新高的背後意義,代表市場游資已超過央行認定的警戒水位,也顯示央行正積極透過貨幣政策,沖銷市場過剩資金,維持國內金融市場的穩定。

當前台灣市場游資氾濫之情況處處可見,無論是銀行間的拆款市場或公債市場,均可見到頻創新低的利率價格,例如1週的拆款成交利率曾經創下0.09%的破盤價格,而央行91天期及1年期的國庫券最高得標利率更僅有0.086%及0.195%,紛紛寫下歷史新低記錄。面對這樣的局勢,政府應該擔心的是原先貨幣市場及公債市場的功能可能消失。因為資金去化無路,僅靠央行沖銷的結果,將造成市場籌碼過度集中,流動性將出現嚴重的問題。

根據櫃買中心的資料顯示,近期10年期公債主流券98-3,成交量大幅萎縮,原因即在於缺乏資金去化管道的郵局或銀行大舉搶認10年期主流券後,即紛紛鎖進保險箱,使得市面流通籌碼變少,市場猶如一灘死水。此外,不容忽略的是,央行大舉發行NCD的結果,可能出現排擠效應,造成銀行欲藉由發行NCD以籌措資金時,產生不足額認購之現象,嚴重的話將使NCD的發行市場萎縮,弱化原先貨幣市場的功能。

綜上可知,一國市場資金過與不及均會顯著影響金融市場的穩定。當前台灣社會面臨的是資金過剩的煩惱,亦即目前銀行體系資金滿溢,但銀行放款卻相對的謹慎保守,流動性陷阱隱然存在。如何將浮濫滿溢的資金導入經濟體系中生產及消費的循環,活絡整體經濟的運行,顯然是當前政府刻不容緩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