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開的店!

地球人抱抱–王志鈞文字工作室

王志鈞  資深媒體人    2008/8/22

自從對於股票投資越來越駕輕就熟以後,我越來越喜歡跟朋友講的話就是:「這是我開的店!」「這是本公司生產的產品!」「這是我投資的公司!」
 

我並不是有錢人,無法到處開店、開公司、搞生產事業。我只是花點小錢,投資我所看得到的公司、我所熟悉的產品,以及,營業模式能夠存活在我眼前的東西。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這樣子搞股票投資,不過,我本來就是個滿奇怪的人。後來我發現,奇怪的人比較能夠在股票市場上賺到錢(也許這也是一種反市場操作吧)。

許多年以前,我對台股投資是挺感冒的,因為會漲的都是電子股,不會漲的都是非電子股,而對於電子產業,那些有關電腦的軟硬體與零組件設備,本人一概不知、一概不熟,完全不知道那些藏在電腦螢幕、主機箱裡的東西,到底是怎麼個值錢法?

小至不可見的IC晶片,大至可見的電腦螢幕、鍵盤、滑鼠,我對這些產品的價格、價值,毫無辨別能力,所以,對於台灣股票市場上那些靠著高科技電子產業起家的新貴級公司,只看到股價狂漲,而漲得不知所以然。

因為我是個膽小、怕生的人,對於不熟悉的東西,不敢亂投資,所以,幾年前堅持不投資電子股的下場就是:眼睜睜看著電子股狂飆,傳產股則是暗自垂淚、股價依舊一厥不振。等到認清事實,準備投資電子股時,行情已經風雲變色,所有電子、非電子股都一起往下自由落體了。

非電子股在大盤漲時不漲,不漲時卻跟著一起暴跌,還真是氣死人了,也深覺股市真是沒天理!

不過這幾年台股慢慢成熟許多了,隨著台灣產業的國際化與升級速度,許多傳統產業重新在海外市場找回春天,而不分電子或非電子產業,佈局海外成功並蛻變為品牌型企業的公司,也不在少數。因此,我就有越來越多的機會,能夠根據我「眼睛所見」、「腦袋所知」的原則來挑選股票。

比如說,當我們到街頭的便利商店買東西,看到門庭若市、消費者大排長龍,那麼,我們就可以回家去估量估量,這家便利超商是否有上市、上櫃?

傳統的雜貨店不可能掛牌上市,即使雜貨店老闆坐在聚寶盆上,坐擁財源滾滾的金三角店面,外人也不可能分一杯羹,分享其營業收益。但是,今天的經濟與市場發展形態,卻讓一個升斗小民有機會參與形形色色之企業的獲利機會。

台灣許多的傳統行業都轉型了,有的將歇業的工廠空地變成量販店,賺零售通路的費用;有的將黑黑暗暗的總公司大樓,拆掉改建成新的企業總部,甚至整棟租售,轉型成土地開發企業。林林總總,不一而足的舊產業裝新酒,或者,新酒新瓶,只差公司名稱沒變的新經營模式,讓消費者看得到也摸得著這些上市櫃公司經營型態的轉變。

問題只在於,投資人有沒有意願睜開眼睛去看這些轉變,發揮靈敏的嗅覺去看看這些轉變是否能為股東帶來分享利潤的機會呢?

投資應該是要在自己熟悉的領域裡進行。過去台灣產業一面倒的偏向電子產業,讓台灣股市的產業失衡狀況非常嚴重,電子股吸走了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資金,其他產業即使做得再好、經營得再出色,股價也只能屈居二、三軍。

曾幾何時,台商海外經營成功者不在少數,使得中國收成股、海外品牌股、國際品牌大廠、通路商、內需觀光股一一再領風騷,不再讓電子代工產業專美於前。

台灣,這麼好的一個多元化市場,為什麼散戶不來投資呢?我有時也搞不懂台灣投資人在想什麼?在國際股市連漲五、六年以後,還要拼命砸錢到海外搞投資,而對於眼睛摸得到、看得到的公司,明明看到這些公司在我們眼前搬走了消費者口袋裡的鈔票,大家仍然不敢或捨不得做投資。

投資一個千萬里之外,眼睛看不到、手摸不著的海外商品,跟一個近在呎尺,我們可以檢驗與感覺該公司是否有獲利氛圍的投資機會,哪種的投資行為比較安全呢?哪種投資比較能讓我們具有持股信心呢?

「這是我開的店!」「這是本公司生產的產品!」「這是我投資的公司!」雖然聽來有點阿Q,但無論如何,我雖然只擁有一家上市櫃公司萬分之一、億分之一的股權,但我也是該家公司的小股東、小老闆啊,我為什麼不能以小老闆的心態到我所投資的店去逛逛、繞繞,順便買點自家生產的東西呢?

如果,我自己投資的店,我自己都不想上門光顧,這種店,會有商機嗎?

投資人如果像我一樣,阿Q一點,保證投資虧損機會會少一點,而賺錢機會則會多上很多。阿Q雖然阿Q,卻不會投資自己都不上門光顧的店,而自詡為聰明的投資人,卻常一頭熱的湧入自己不熟悉領域裡去追逐流行。這樣一比,到底誰比較阿Q呢?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