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erry 日期:2008-07-28 22:21
Jerry 財報知識網
庫藏股真的很酷嗎? 是否一旦宣佈實施庫藏股股價就能立即反應呢? 它是董監大股東為提升公司價值的錦曩妙計,還是僅僅為股價吹氣的空砲彈而已.
讓我們來看以下實務案例分析結果,筆者就今年六七月逾百家實施庫藏股的上市櫃公司做了短期的測試,首先選擇回購張數逾三千萬股(即30000張)的公司為樣本,經挑選後共有九家上市櫃公司(八家上市,一家上櫃–力晶公司),這些公司屬中大型股票且具備一定的流動性,因此其結論應該具有代表性與合理性.
如下表所示,從買回期間看,這九家公司分別有從最早7/1買回的錸德與華映到最晚7/23與7/24才實施的華新和三陽公司,大部份公司皆以法規最長兩個月為期限,只有元大金僅兩個星期且實施首日即是股市本波最低點,顯然的該公司庫藏股計畫是集中火力不想久候,完全像股票操盤一樣快很準,此從其截止7/25買回的數量已達51571張可以略虧一二.
從計畫買回數量與截止7/25已買回數量看,九家公司買回最多股數的是華映有415532張,買回佔實收資本比例最高者為厚生公司高達5.73%.一般而言,當公司宣佈大量或高比例的庫藏股計畫時,對股價的振奮效果是必然的,尤其在股價出現巨幅跌落階段,不過股價能否實質上漲就得看庫藏股是否出手,公佈買回計畫像是點火,實質進場則是引爆,才能激發外部人的認同,否則如這九家公司只有三家有行動,其他則是按乒不動,尤其是錸德,華映,力晶等三家公司,已經快一個月了還沒申報買回數量(有可能已買但還沒達到申報金額),讓投資人懷疑它們的動機t誠正與否.筆者判斷它們買回目的是為轉讓給員工,心態上總會看能否低一點再進場,或是因資金考量延遲行動.
再從截止7/25股價表現看,筆者將各公司實施首日前一天股票收盤價與7/25股價比較,發現上漲的有四家,下跌有五家,說明短期內(下表案例天數從2天到25天)股價受庫藏股實施計畫而上漲的情況並不是很明顯.不過筆者發現其中四家上漲公司有兩家公司已大量買回(精英與元大金),此似乎表露有採取買回行動的公司,在股價大幅下跌後,其股價比較具正面效果.
此外,筆者也觀察這九家公司過往盈餘與資本公積轉增資情形,如果一面增資配股一面又庫藏縮股,其實只是在玩股票加減遊戲罷了,對公司資源配置與經營效能並無幫助.從附表註3在賺錢年度遵守縮股不増股的公司(股利是現金),近三年只有華新(1605)一家,有些公司如中信金與力晶則是完全不同,讓股份不斷增加致盈餘壓力愈重.
另外,筆者觀察7/25台股市值權重前三十名的上市公司,這三十家合計權值占了整體上市公司市值的52.78%,此表示它們在市場的經營規模與績效及安全度.筆者發現前三十大市值公司在本次逾百家實施庫藏股中,僅有中信金(排名18)與元大金(24名)實施庫藏股,為何其他績優公司如台積電或鴻海或台塑集團之上市公司不實施呢?難道它們股價跌幅輕嗎?應該不是,筆者認為重要原因之一應該是它們不想把庫藏股變成護盤工具,因為那會浪費精神與利益衝突.
有人說資本市場不會崩潰,只是循環. 庫藏股在股市頹勢的角色也不是護盤工具,而是提醒大家股市低點到了,要有信心.
08年六月至七月實施庫藏股逾三千萬股公司一覽表
公司
|
買回期間
|
買回張數與比例(%)
|
價位區間(元)
|
至7/25已買回張數
|
至7/25股價表現
|
7/25收盤價(元)
|
華新1605
|
7/23-9/22
|
50000 (1.54)
|
9-10.5
|
0
|
跌
|
10.85
|
厚生2107
|
7/11-9/10
|
30000 (5.73)
|
13-20
|
0
|
漲
|
16.8
|
三陽2206
|
7/24-9/23
|
40000 (4.97)
|
7-20
|
0
|
漲
|
13.35
|
精英2331
|
7/4-9/3
|
50000 (3.98)
|
7.42-18.1
|
31402
|
漲
|
11.35
|
錸德2349
|
7/1-8/31
|
30000 (1.23)
|
5.5-7
|
0
|
跌
|
5.3
|
華映2475
|
7/1-8/31
|
415532 (4.38)
|
5.57-14.01
|
0
|
跌
|
7.33
|
元大金2885
|
7/16-7/29
|
300000 (3.59)
|
14-20
|
51571
|
漲
|
19.95
|
中信金2891
|
7/7-9/6
|
84000 (1.00)
|
22-26
|
15000
|
跌
|
23.6
|
力晶5346
|
7/4-9/3
|
110000 (1.40)
|
8.5-16.85
|
0
|
跌
|
7.71
|
資料來源: 證交所公開資訊觀測站。
註1: 至7/25已買回股數依法當公司買回股數佔實收資本2%或回構金額達新台幣3億元應按重大訊息揭露。
註2: 除了華新、厚生與元大金買回目的是維護公司信用依規定股份要消除,其餘6家目的皆是為轉讓員工。
註3: 華新近三年、厚生近兩年、元大金與華映近一年等四家公司,沒有盈餘與資本公積轉增資。
文章引用:
http://www.jerry-finance.com/index.php?job=category&seeknam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