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豪 2009/04/02
泡沫的破滅帶給無數人傷害,在撫平傷痛之餘,更要從這些慘痛的經驗中記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認識泡沫形成的原因、演變的過程及後果,是找出生存策略的必要條件。 我們從明斯基的分析模型學到,泡沫的演變過程可分為5 個階段:錯置期、擴張期、陶醉期、危險期、劇變期,每個階段各有不同特徵。處於泡沫破滅後的劇變期,在挑選標的時,我們知道必須找出「不但有辦法生存,更要有能力活得更好」的公司,因此要聚焦在:健全的財務體質、優質的盈餘品質、低資本支出…等特質。
接下來,我們將探討泡沫形成的原因。除了外來衝擊的起因,及過度寬鬆信用的助燃之外,人的不理性行為是引發泡沫的關鍵因素,泡沫實際上是人類行為的自然產物。而觸發泡沫不斷膨脹的不理性行為,有下列幾種:過度樂觀、過度自信、旅鼠症候群、盲從權威。
過度樂觀
人們往往傾向於誇大自己的能力。例如一間教室的學生,問他們這學期結束時,認為自己成績是否名列前50%,平均有80%的人回答「是」,當然免不了至少有30%的人在學期末要感到失望了。 過度樂觀主要來自一些心理偏誤,如控制幻覺及自我歸因偏誤。
控制幻覺是指,人們常會被隨機因素愚弄,對於自己掌握情況的能力,感覺遠超過實際狀況。人的本性常會低估隨機現象,明明是靠運氣,卻以為與運氣無關。 自我歸因偏誤是指,當結果很好時,就認為都是靠自己的能力,出了問題就怪罪運氣不好或別人的問題。
過度自信
人們不但習慣過度樂觀,而且容易過度自信。有一個心理實驗,讓受測者預測股票在一定期間內會上漲或下跌,結果,只有47%的人預測正確,可是平均的信心程度卻是65%。 過度自信與過度樂觀就像一對攣生兄弟,嚴重扭曲人的判斷,讓人高估自己的知識、低估風險,並誇大自己控制情況的能力。
在泡沫的陶醉期,當市場一漲,每個人的自我也跟著一起膨脹,自認眼光獨到,有辦法發掘下一支飆股,忽略風險不斷擴大槓桿,瘋狂追漲。公司不斷擴廠生產,導致產能過剩,最後只好賤價出清庫存,甚至破產倒閉。巴菲特就曾在專訪談到對金融危機的看法:「你可以責怪這些促銷金融商品的人,也可以怪罪華爾街。但根本的問題還是因為投資人的期望太高,人們以為他們什麼都不懂就可以賺大錢。」
旅鼠症候群
旅鼠在集體遷移時通常採取直線行進方式,遇到障礙不避開,最後一大群隨著領頭者跳下懸崖摔死或溺死,常用來形容盲從群眾的不理性行為。 羅伯‧齊歐迪尼(Robert Cialdini)博士把這種行為稱為社會證明(Social proof),指人們慣於假定別人都在做的事是「正確」,尤其在面對不確定時,我們最可能認定他人採取的是正確行動。例如綜藝節目常故意用罐頭笑聲,讓觀眾更常發笑,進而讓他們覺得節目內容好笑。
就像泡沫一開始,可能只是幾個人炒作,接著人們開始覺得不能錯失良機,紛紛跟進。人們可能完全不懂,只想用更高的價格賣掉,就像前手一樣賺得飽飽的。就這樣,少數人的行為引起其他人模仿,結果導致更多人效法,泡沫就越吹越大。 尼采說:「一個人發瘋還算少見,但集體發瘋卻是常態。」
盲從權威
當人們面對不確定,常會向外尋求專家建議,或跟隨知名人士的腳步。因為我們從小就被訓練成認為服從權威是正確的,不服從是錯誤的,因此很少會思考權威的說詞是否正確。我們的服從常常只是一種自動反應。為什麼馬多夫的騙局有辦法奏效呢?原因之一就是盲從權威的關係。馬多夫靠著前納斯達克主席的權威頭銜,再加上許多知名大型金融機構,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都是他的客戶,讓後來的人不疑有他,導致受害名單不斷地擴大。
從痛苦中記取教訓
經過這次金融風暴的洗禮,人們該學到:其實人的行為比預期的還要不理性,而世界也比想像的還要瘋狂。為了讓自己能夠安然渡過未來的危機,除了認識人性的弱點,提高警覺,以避免受到心理偏誤的影響之外。更進一步,我們還必須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要隨便聽了別人的意見,就隨之起舞,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