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悲觀,你更應該有的4種實際做法

除了悲觀,你更應該有的4種實際做法

2008/07/10  , udn理財會客室

當通膨已成事實之際,光是自怨意哀、悲觀失意,並沒有辦法徹底解決問題,民眾也只有儘可能地降低個人不必要的消費慾望,並且想盡各種方法,用更便宜的花費,維持住基本的生活品質。


前天中午,在參加友邦投信所舉辦的一場,國內首張以台幣計價的高收益債券基金記者會之中,傳來了台北股市大跌300多點的消息。現場,許多記者立刻發揮追根究底的精神,希望找出讓台股慘跌的理由。

 

當然,該公司的總經理及基金經理人,也不可免俗地被追問原因。不過,就如同他們共同一致的回答:任何事後得分析或解釋,難免都成為「回頭找的藉口」。

 

投資人面對投資市場大幅下挫時,之所以表現出這般焦慮及恐慌的原因,不外乎是近來從物價到經濟、從薪資到前途、從股價到獲利,從來就只是壞消息當道,而沒有安定心靈,令人寬慰的新聞。筆者想在此,將近來與一些投資理財專家對話的心得與想法,與廣大讀者共同分享。

 

一、事後找理由,不如跟著市場走。影響投資市場的變數很多,不能光是回頭找不能讓自己賺錢的藉口,而應該實事求是地判斷讓價格上漲的理由,然後順勢而為。也就是說,投資人如果想要賺到波段的獲利,就只能「跟著炒作的話題」而走。

 

過去,常常聽許多朋友抱怨:明明這支股票的基本面不差,為什麼會下跌?不過,這句話聽起來似乎與近來一些財經官員「台灣經濟基本面不差,台股沒有理由下跌」一樣,恐怕都是沒有意識到投資市場千變萬化的特性。

 

因為不論是股票、匯率還是其他個別商品,影響價格變動的因素實在是太多了。有時候是以基本面掛帥,有時則是靠資金匯集,又有的是靠籌碼供需的哄抬…。

 

所以市場老手都知道:想要獲利,一定要跟對市場上的炒作主題,例如當市場游資大量集結在少數標的上時,投資人就該認清這個事實,而不是死守著另一個基本面不錯,但是欠缺市場青睞的標的。唯有如此,才不至於讓自己成為被市場逃汰的對象。

 

二、換與不換,都要仔細思考清楚。就因為市場波動瞬息萬變,並不是非常具有規則性,投資人與其因為頻繁更換投資標的而遭受虧損,還不如誠實地檢視一下手邊的資產,然後再「擇優更換」,而不是因為原先賠錢,或是還沒有賺到錢,就心急地想找到下一個賺錢的出口。

 

以最近下跌嚴重的印度、越南等基金為例,不少投資人都是在去年下半年,或是今年年初,才因為原先投資標的看漲不漲,轉換到這些原本相當看好的標的。但結果卻是:不換可能還好,越換還越是「賠越多」。

 

筆者並非要投資人完全不換,或是跟著市場快速輪動而更換。因為首先,波段操作成功有賴「膽大而心細」的策略運用,不是人人都可為之;其次,這世界上不可能有完全東方不敗的市場,也不可能有永遠都不受市場青睞的標的。

 

所以,如果事後評估投資標的的本質不差,未來長期趨勢是往上而不是向下,再加上已經做好資產配置的動作,或是採取定期定額的「降低投資成本」的方式,投資人似乎沒有必要在價格下跌時搶著殺出。

 

三、保守≠保本,風險與獲利同等重要。在大環境不明確下,保本型的商品固然具有吸引力,但是,「回歸定存」是不是就是其中最好,以及最有利的做法,恐怕還值得投資人再三思考。因為這市場上仍不乏可以提高投資人整體收益,卻能夠降低單一風險的工具。

 

不過在實際採用前,投資人應該注意以下幾個選擇標準:首先,目標獲利率應該是定存加上通貨膨脹率,而不單只是「能打敗定存」而已;其次,如果下檔風險,也就是發生最差狀況的結果,連定存也打不敗時,投資人其實也不用費心將資金搬過去了;最後,海外投資標的都會有匯差的風險,投資人不能不考慮。

 

四、降低慾望,從生活型態著手。許多專家都建議心情鬱卒的民眾,沒有理由跟自己過不去,不要過度悲觀,因為日子還要繼續過下去。至於一般大眾要做的,是要擬定出面對最壞狀況下的應變做法,而不只是心態上的絕對悲觀。

 

不少專家將近來的人心憂鬱,以及市場低迷,歸因為「原本過高期望落空」所導致的「假性痛苦」,進一步反應在市場的價格表現上,並非單純是由高通貨膨脹所引起。

 

因此專家也不忘給一般大眾加油打氣:通膨固然對生活會造成影響,特別是實質收入的降低,以及生活品質的下降。不過當通膨已成事實之際,光是自怨意哀、悲觀失意,並沒有辦法徹底解決問題,民眾也只有儘可能地降低個人不必要的消費慾望,並且想盡各種方法,用更便宜的花費,維持住基本的生活品質。

 

或許這些觀念,會讓有些讀者覺得「老生常談」、欠缺新意。但仔細深究起來,這恐怕是一般民眾,除了悲觀之外,唯一有機會度過這段不景氣歲月的積極作為。筆者謹願以此,與廣大讀者一起共同勉勵及身體力行!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