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啟乙》「 降稅」廣告必有玄機!

先探投資週刊  第  1479 期  2008.08.22 出刊   作者:黃啟乙

「降稅」廣告不斷播放,再加上副總統蕭萬長、行政院院長劉兆玄,紛紛指陳,要營造具有租稅競爭力的台灣,這一連串的動作,似在鋪排台灣未來可能大幅降稅的政策。

最近在電視上,看到一個非常特別的廣告,就是所謂的「降稅」的廣告,雖然沒有署名是誰花錢登的,但廣告中,不斷強調降稅與經濟發展的關連性,甚至以香港、新加坡作例子,稅率調降之後,經濟就會大幅好轉,企圖來「打動」觀眾,並且也引用國際經濟大師,對降稅皆持正面的看法,來增強降稅的合理性。果真,只要台灣降稅,經濟就會好轉嗎?

到底要不要降稅?尤其是遺產稅或贈與稅,在台灣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但只要抓住一個方向,那一種方式,對台灣整體的經濟發展有利?就應該往這個方向走。

就如同,新政府上台之後,力推兩岸政策的開放,也有不同的看法,但事實上兩岸政策的開放、經貿往來的正常化,只是一種手段,不是目的,最終的目的,就是希望兩岸經貿可以正常往來,屆時,可以引導資金回台,不論是台資、外資、甚至陸資。這樣一來,台灣的經濟當然就有更大的成長空間。
 


 

 

 

 

對台灣有利,就勇敢去做

所以,大家在看兩岸政策時,其實不必為了開放而開放,而是要看開放之後,對台灣的利益有多大?只要對台灣有利,就要勇往直前。

同樣的,稅率的調整是如此,如果降稅對吸引資金回台有利,那麼為什麼不能降稅?當然也有不少人認為調降稅率,尤其是遺產稅或贈與稅,是幫富人降稅,不符合社會的公平原則,但我們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有太多滯留在海外的台資,過去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而外流,包括兩岸緊張、稅率過高的問題而不願意回台,一旦這些問題可以陸績解決,只要有一部份資金可以回台,對台灣的挹助,就非同小可。

以最簡單的數據來分析:從二○○一年,到去年底為止,單是國內投資海外證券的投資金額就有六.八兆元新台幣,約超過兩千億美元,這僅僅是檯面上,所統計出來的數字,至於檯面下的金額就難以估計。

相對台灣金融業的總存款金額,也不過是二○兆元新台幣,換言之,光是投資海外證券的總額,就佔台灣總款的三四%,由此可以了解,台灣在過去幾年,資金外逃的情況有多嚴重!

再加上從八○年代之後,外流到中國的投資,也超過兩千億美元,再加上其他的資金,有人估算過,台資在海外很可能有一兆美元之多。

要特別了解到,八○年代之後,進入全球化的時代,所謂的全球化,最大特色之一,就是除了資源可以被有效運用之外,各國的金融門檻也大幅降低,全球資金也隨之四處流動,尋找有利的投資機會,稅率當然是重要的影響之一。

我們都可以了解到,這幾年以來,台灣的內需不振,最重要是人才與錢財的大量外流,如果錢財有機會回流,也可以留住人才,那我們為什麼不鼓勵錢財回流?
 


 

 

 

 

政府將主導「降稅」議題

看到新政府上台之後,積極豉勵台資企業回台上市,其實就是吸引人才、錢財回流的政策。

再看到賦改會的成立,從政府的心態來看,似乎也看到希望降稅的企圖心!

上週,副總統蕭萬長,以及行政院院長劉兆玄,分別對外公開談到,降稅將是台灣重要的政策時,也看到了台灣的新希望。

其中,副總統蕭萬長特別讚揚香港、新加坡低稅率的金融環境,是成為區域金融中心成功的主因,而台灣也要改為「有競爭力的租稅環境」,而且也舉例,愛爾蘭雖臨近金融中心—倫敦,但以其營所稅率十二.五%的優勢,為歐盟國家中最低,再加上善用本身的優勢,可以吸引許多國際級企業進駐。

分別取消遺產稅、贈與稅的香港以及新加坡,近年來經濟繁榮,就是在於低稅率。

以香港為例,企業營所稅率為十六.五%、新加坡為十八%;個人所得稅率分別是十七%及廿%,再者,香港不僅個人免證券所得稅,連股利都不課稅,而且也免遺產稅、贈與稅的結果,令香港金融業所管理的金融資產,由二○○二年的二一○○億美元,大增至二○○七年的一.二四兆美元,年平均成長率高達四四.一%,至於新加坡在二○○二年時金融業所管理的金融資產為一九二○億美元,到去年則增至七七八○億美元,年成長率為二七.九%,其中管理外人資產的比重更高達八六%。

相對的,台灣企業營所稅仍有二五%、個人綜合所得稅率更高達四○%,現實擺在眼前,如果你有錢,會把資金擺在那裡?

更重要一點,一旦稅率高,所謂的「逃稅」,或「避稅」的花招一定會百出!結果真正有錢人課不到稅,繳稅的還是一般民眾。
 


 

 

 

 

低稅率,可以讓股市更透明

觀察台灣以及香港股市,有一個非常不同的現象,因為「稅率高」之故,台灣上市公司大股東,很少會用個人名義,擁有大量持股,不是轉為投資公司所持有,就是用其他各種名義(包括人頭戶在內),去擁有這家公司的股票。其結果是令台灣股市的監理制度不斷受到考驗,透明度當然不高。

相對得,看到香港上市公司大股東,許多都是用個人名義持有股票,大股東持股的透明度非常高。

隨便翻一下資料,長江實業董事主席李嘉誠,個人名義,就持有近四成的股權、恆基地產的老板,李兆基也以個人名義,持有六五%的股權,很多香港傳統的大富豪皆以個人名義,去持有公司的股權,股利免稅、免遺產稅、贈與稅,是最大的誘因。

所謂國家的競爭力,「租稅的競爭力」,已經是愈來愈重要。呼應副總統蕭萬長的看法,行政院長劉兆玄接受媒體的訪問中,也談到︱台灣要成立亞太金融中心,關鍵之一就是稅制要有國際競爭力,要與亞洲其他三小龍來比,其次再來考慮公平性;若稅制對有錢誘因大,將引導更多的資金進來,把台灣的餅作大,對每一個人都有利。

從電視上「降稅」廣告不斷播放,再看到蕭萬長、劉兆玄接連對稅制改革的方向,這些動作好像在鋪排某些事情!暗示未來台灣有可能大幅降稅,尤其是遺產稅、贈與稅。果真如此,台灣有機會在全球經濟走緩的逆境之中,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再配合,開放陸資來台投資,甚至也看到九月十七日,將有一百多位香港、澳門、上海等地知名企業家第二代,將組成投資考察團來台,其中賭王何鴻燊之子,也將到高雄找據點,成立博奕培訓中心。這就是我們所提到的,兩岸政策開放後,其結果將大大提高台灣的吸引力,包括吸引資金、吸引人才。

雖然在這個階段,身處國際的逆流之中,要獨善其身,也不太容易,但台灣必須先作好準備,等待時機來臨,未來的格局就會大大不同。
 


 

 

 

 

英業達的優勢開始浮現

回到台股來看,阿扁的政治風暴令台股再受打壓,但政治的利空,通常來講,來得快、去得也快,最重要的還是國際股市的變動,除了美股之外,中國股市在奧運期間連續大跌,已產生負面影響,必須要再特別注意中國股市會不會進一步拖累國際股市,或台股。

不過就個別股來看,當然在大盤欠佳時,要一枝獨秀,也有其困難度。但因為個別股有著不同的條件,以及基本面,或許在趨勢上,有的個股可能會繼續破底,但也有些個股,可能已到了大底區,甚至底部已經形成,這些強勢股,才是短中線上值得注意的焦點。

比較特殊的例子,就如同大立光(3008),它的低價出現在二六八元,時間點就在二月初,其後便一路上漲,在除權前一度攻到四七○元,而且型態上也站在各條均線之上,屬於短、中多的個股。在上半年股市大跌之中,大立光反而走自己的路。

至於英業達(2356),自除權後已由十四.三五元,攻抵十八元上下,技術上也逐漸站穩在各條移動平均線之上,有進一步轉多的的企圖。

英業達的轉變,最重要是順著NB的成長,代工訂單的大增,令該公司出現新的轉機。上期週刊特別提到英業達七月份營收達三一○億元,與緯創(3231)的三四九億元,以及仁寶(2324)的三四三.五六億元,在營收的表現上,已相差有限!

尤其有東芝新訂單的挹注之下,英業達在第三季的營收規模,有機會衝高至千億元。換言之,未來幾個月,該公司的單月營收,皆可能達到三三○億元以上,如果以成長力來評比,在NB、PC代工業之中,英業達的成長力最強,一~七月份的營收為一六八三.五億元,成長近四成。

因此,英業達與緯創、仁寶,在代工領域之中,已幾乎在同一等級之中,僅次於廣達。而目前英業達的總市值為四六三.五億元、緯創為七六八.九億元、仁寶為一二一七.七億元、廣達為一七三八億元。

一旦英業達在營收大幅增長的配合之下,若獲利也可隨之成長,那麼以股價、總市值也最低的「優勢」之下,或許未來漲升的力道會最強。尤其在線路上若可持續站穩在各條移動平均線之上,就會展現強勢的企圖心,這在台股之中,至少到目前為止,並不多見,或許可以把英業達當作一檔重要的強勢指標股。未來在台股的選股上,除了觀察大盤的趨勢之外,對有新轉機的產業,或個股,可以投以較大的關注。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