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 , 第 614 期 2008.09.25 出刊 , 作者:王之杰
每年比台灣多放20天假,四年所得成長一倍
中歐新興四國─捷克、匈牙利、波蘭及斯洛伐克近年來國民所得以倍數成長,大步邁向已開發國家行列。他們全力招商引資,不僅讓失業率下降,更讓國內景氣逐步提升。對照亞洲新興國家發展過程中政變、金融危機干擾,高堡四國可說是全球金融風暴下相對穩定的新經濟桃花源。
每年比台灣多放二十天假,卻能在四年中所得成長一倍?這絕非烏托邦中的理想國,而是過去四年,在中歐新興四國─捷克、匈牙利、波蘭及斯洛伐克,確實發生的情況。
二○○三年加入歐盟之前,捷克的人均所得只有七千美元左右,加入歐洲大家庭之後,急速躥升。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的預估,二○○八年捷克的人均所得將跨入一萬七千美元大關,正式超過台灣。不僅捷克,在中世紀曾絢爛一時的波蘭、匈牙利及斯洛伐克,在這四、五年當中,國民所得也都以倍數成長,早已卸下當年的悲情,大步邁向已開發國家的行列。
不容小覷/高堡四國成長突飛猛進
資深國際導遊詹勝世對此感覺最深刻。他說,一九九一年第一次到捷克,那時布拉格的重要景點查理士橋,遊人三三兩兩,而國家博物館前的國王大道,也是一片蕭瑟,只有幾間玻璃窗都破掉的簡陋店面,比台灣一般街道都不如。但現在的查理士橋,旅遊旺季水泄不通,宛如夜市;而國王大道上,則是百貨公司、露天咖啡座齊聚,時有保時捷、法拉利呼嘯而過這媲美巴黎的「中歐香榭麗舍大道」。
鑲金鍍銀的成長已經夠令人羨慕,工作環境更讓人嚮往。根據歐盟調查,即使經濟快速起飛,中歐四國每人每年的工作時數只有一千七百六十五小時,雖然多於西歐國家的一千六百五十個工作時數,但比洛桑學院調查台灣每人每年平均工作時數二千二百八十二小時,整整少了五百多個小時,等於多了二十天假期。
個別來看,高堡四國在全球經濟上可能不起眼,但放在一起看,這四國的面積與德國相當,人口數也直逼德國,如果未來歐洲多了一個像德國一樣大的經濟體,那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可就不能以「小國」看待了。團結力量大的道理,中歐四國當然清楚,一九九一年就組成一個類似東南亞國協的「高堡組織」(Visegrad Group),這高堡四國擺在地圖上看,就像一個箭頭,直射進歐洲大陸市場;這四個城堡國,要把中世紀的光榮,在二十一世紀,重新找回來。
全力招商引資,是「高堡四國」再次鍍金的重要原因之一。汽車業是最早看上這個區域的產業,知名汽車大廠幾乎都到中歐四國設立前進歐洲的據點。
敞開雙臂/重點行業歡迎外商入股
全球最大輪胎廠普利斯通,就選在匈牙利設立歐洲最大的輪胎廠;Audi重要的汽車引擎廠也選擇匈牙利落腳。韓國現代車廠則在捷克設據點,而起亞汽車則選擇在斯洛伐克紮營立寨,把歐洲最大的裝配線設在斯國東部。斯洛伐克的工商部長為了讓韓國大商人留下好印象,還特別用國家直升機,親自帶著起亞主管鳥瞰視察,直接在空中進行「圈地」建廠。資訊產業也跟著進來,例如新力在斯洛伐克設立全球最大的LCD TV組裝廠;戴爾的組裝廠在波蘭;諾基亞則前進匈牙利;鴻海、華碩更是選在捷克設立組裝生產線,就近供應市場及歐美大客戶需求。
這些大廠看上的當然是相對便宜的勞力及生產成本,但與亞洲新興國家發展模式不同的是,中歐四國「出賣」的不只是勞力,連一些極為核心的「主權行業」,包括:銀行、電信及能源產業,也歡迎外資「選購」。
捷克歐洲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鄭宇欽表示:「就以捷克為例,若從台灣的角度來看,捷克對外招商可以無所不用其極,除了政府單位之外,其他都可以賣掉,甚至可以讓假想敵伸手進來!」他解釋說,捷克本來是華沙公約國組織中,國營化最徹底的蘇聯附庸國,超過九○%以上的企業都屬國營,但十多年開放下來,國營事業幾乎已經從政經版圖消失,而民營化的最重要手段就是開放國際標,引進外資,甚至連敵人都歡迎。
捷克政府一直把俄羅斯視為惡鄰居,至少三分之一以上與國家安全相關的論文,俄羅斯都是假想敵,但捷克卻願意讓俄羅斯的大銀行,砸錢買下國營銀行。雖然雜音不少,但社會上的主流意見,還是相當支持民選內閣的作法,認為「文化教育可以去俄化,但在經濟及商業層面絕對不能去俄化!」
鄭宇欽強調,這種共識基礎在捷克民間相當穩固,因為捷克百年來,一直被列強玩弄於股掌,「真的怕了!」他們逐漸清楚,這種位於歐洲大陸中心戰略關鍵位置的小國,維護國家經濟及國防安全的最佳方法,不是把門關起來,而是敞開雙臂,讓所有外國利益都能進來,自然能相互牽制形成保障。也就是因為這樣彈性的作法,二○○六年初,當俄羅斯揚言要關閉輸歐洲天然氣管線時,惟一被俄羅斯保障天然氣供應順暢的國家,就是捷克。反觀中歐高堡四國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波蘭,就因為意識形態強,對外資戒心重,開放的速度最慢,使得國民所得及經濟成長速度,在新興中歐四國中,都暫時墊底。
這種擁抱外資的狀況,雖然在亞洲新興國家中也曾出現,但其開放力度及範圍卻是亞洲國家不及。在捷克耕耘多年的台商黃鴻銘指出,中歐四國因為與歐洲大陸緊緊相鄰,通常跨一座橋,就是另一個國家,對於出口進口的觀念其實非常薄弱,亞洲新興國家「積極創匯」的發展模式,並不適用在這裡;他們反而希望,藉引資融入歐洲這個大家庭。對於西方大企業來說,當然歡迎這樣開放的態度,因為如此不僅獲得較廉價的勞力及原料,更可進入一個全新未開發的市場;對於中歐新興國家來說,西歐企業的奶水不僅可以促進就業,更可提升新興國家的生產力,兩者競爭關係少,互補成分大。
他用一個生動的比喻描述西歐及中歐現在的關係:「中歐生產的牛奶被德國人低價買走,運到德國做成奶酪,再賣到德商經營的中歐超市中!」在這個產業食物鏈中,德國食品業一方面能取得更便宜的原料,另一方面又多出了一個近七千萬人的大市場;對於中歐新興國家的業者來說,牛奶有了新市場,人力有了新雇主。這種新的經濟活動,讓失業率下降,所得自然容易提升,景氣自然水漲船高。
排除干擾/政治氛圍相對安定
這種互補雙贏的結果,除了開放的態度外,歐盟這棵大樹也提供相當的沃土。比利時聯合銀行(KBC)固定收益部門主管都奎特(Hans Duquet)就認為,中歐新興國家在發展過程中,能一直保持穩定,安心引進外資,其實與歐盟的保障及規範相當有關。在一九九三及九五年通過的哥本哈根及馬德里協定,規定歐盟國必須確保民主法治政體、尊重市場機制。
在《馬斯垂克條約》中,又規範政府債務比率、匯率及利率穩定機制,歐盟的嚴格規範,讓中歐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能排除不少政治干擾因素,因此在中歐四國於二○○四年一同加入歐盟之後,外資進入速度及範圍更大;加上中歐及東歐新興國家於一九九七年陸續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有了這層國家安全保護傘,更能專注發展經濟。亞洲新興國家發展過程當中政變、金融危機諸多干擾,在中東歐發展過程中,幾乎看不到,「歐盟成立後大家庭的『統合』力量,至此得到具體展現!」都奎特強調。
經濟突飛猛進,展望未來,高堡四國也
不是全無風險。其中物價及工資水準逐漸上升,就對經濟成長構成不小阻力,加上在可見的未來,高堡四國勢必得加入歐元大家庭,一旦正式啟動歐元,屆時物價壓力會更高。預計在明年一月一日加入歐元區的斯洛伐克,就明顯感受到物價的壓力。斯洛伐克首都布列提斯拉瓦(Bratislava)的旅館價格,這幾年已呈倍數成長,在加入歐元大家庭的前夕,又再度向上推升,目前,普通單人房的一晚要價五千斯國克朗(約台幣六千五百元),已經超越鄰近的奧地利首都維也納。
發展最快的捷克,通貨膨脹速度更是驚人。在捷克查理士大學攻讀醫學的台灣學生汪維昭就說,四年前剛到布拉格時,一個學生套房月租約在新台幣九千元的水準,現在已經漲到一萬四千元左右,高檔一點的,甚至出價到二萬元。現在她自己與同學合租的兩房一廳二十多坪的套房,雖然位於布拉格郊區(約等於台北到土城的距離),但月租也要新台幣三萬元。
稅制革新/通膨促使各國思考轉型
在物價及勞力成本壓力下,不少原本在捷克設廠的台商,開始想辦法遷廠。英群就在幾年前,將工廠從捷克遷到匈牙利,大眾電腦也不堪人工上漲壓力,一度把裝配線賣給鴻海。在物價壓力下,捷克的觀光人數更在去年跌破了一千萬人,引起朝野上下的關注。
台灣駐斯洛伐克代表處經濟組祕書路豐璟就認為,經營成本上漲如果引發外資出走,對中歐四國發展確實會構成壓力,因此他們也亟思轉型。斯洛伐克開始建立類似「科學園區」的方式,希望外資能在利用當地勞力之餘,也把技術留下來。捷克則期許自己成為歐洲大陸中部的運籌中心,在擴建高速公路時,都不忘在交流道出口,設立倉儲設備,他們更仿效荷蘭的方式,推行進出口稅制革新。
黃鴻銘指出,一般歐洲國家,往往在廠商進口機械或材料進行出口加工時,就必須先行繳交一部分的出口加值稅(VAT),出口之後再行退稅,但捷克及荷蘭是歐洲僅有的兩個不必先繳加值稅的國家。他們只先將廠商進口資料登記,等待產品加工完出口之後,再行繳納稅金即可。如此一來,可減少廠商不少資金壓力,廠商可將有限的資源,做更有效率的運用。就像鴻友科技捷克廠長范風德所說:「如果從柏林到德勒斯登連起來畫下一條直線,荷蘭鹿特丹是直線以西的運籌中心,而以東的運籌中心,則應該算是布拉格了!」
百年來,戰火的淬鍊,讓高堡四國的人民,磨練出比一般歐洲人更堅強的國家意識及民族情感,現在的中歐則企圖讓歷史沉澱,全力向新目標邁進。
就像捷克音樂家德弗札克的知名交響曲(新世界),第二樂章中波希米亞平原的悲情已經逐漸淡出,將進入「澎湃極具生命力」的第三樂章,只是那個令人振奮的「新大陸」,不再是樂曲中隔海的美國,而是煥然一新的新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