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新聞網】解讀巴菲特1987年「黑色星期一」後的股東信
巴菲特在每年2月底、3月初時,都會公佈其「股東信」,向來是投資者必讀的重要內容。在信中,巴菲特會針對其過去一年的重大決策、所見所聞的省思,做一番好好的整理。
而在關注巴菲特最新股東信之前,我們先鑑往知來,對1987年的股東信作個回顧。
1987年,當年指數由年初不到2000點,攀升到2700點,在10月18日俗稱的「黑色星期一」後,又急挫跌破2000點,跌幅超過20%。直至3年後,才重新站穩1987年的高點。巴菲特在黑色星期一發生後幾個月發表股東信,當時正是事件發生後、市場餘悸猶存的狀態,美國也正面臨房地產泡沫引發的金融危機(銀行、信貸機構在兩年內倒閉超過1000家以上),市場信心幾近崩潰,情況與今日非常纇似。信中有相當多的內容,都值得我們重視:巴菲特闡述他對選擇企業的觀察,也將砲口對準金融圈,直指部分機構法人捨本逐末,只專注在預測市場走向、卻忽略投資的本質,是造成當年股市暴跌的主因。
哪些企業,歷久不衰?
在混亂的世道中,巴菲特尤其重視:「是哪些企業,能歷久不衰?」巴菲特觀察到,《財星雜誌》「1988年投資指南專輯」的研究發現:1000家企業中,十年的平均股東權益報酬率超過20%的,只有25家。這些事業上的超級巨星,同時也在股市有亮麗表現:十年來,25家中有24家的漲幅超越史坦普五百指數。 巴菲特分析,這些財星挑選出的冠軍,有兩個特點:首先,由利息支付能力的比較上來看,它們大多數都不太使用財務槓桿,「真正優良的企業,通常都沒有借貸的必要。」
其次是企業的營運特質:除了一家是「高科技」、以及幾家生產處方藥的公司外,其他大多是平凡無奇的事業。大部份公司的產品或服務,都與十年前差不多,也不怎麼起眼。巴菲特透過這項研究了解到:「在特許事業的穩固基礎上持續發展,或專注於一個持續能夠勝出的事業主軸,就能創造出非比尋常的經濟表現。」事實上,當時波克夏旗下七個事業體的稅後盈餘近1億美元,代表股權資本報酬率達到57%,即使是相較於上述《財星雜誌》評選出來的冠軍企業,表現亦不惶多讓。這些事業價值大幅成長的企業,是波克夏集團擴張版圖的根源。
美國華爾街恐怖分子摧毀更多
對於1987年的股市大崩跌,巴菲特指出,原因出在一些所謂的「專業」法人機構,他們利用程式交易來做停損:只要下跌超過一定幅度,就會自動執行賣出動作。於是,只要有一個程式開始執行賣出,就會產生連鎖效應,造成了1987年股市的重挫。 巴菲特打個比方:「試想,任何有理智的人,會在買進農場後,然後指示不動產經紀商,當附近農場價格持續下跌時,就分批賣出其所有權?還是因為在早上9:30時,有一棟類似物件的賣價較前一天為低時,就在9:31不計價地賣出自己的房子?」
這些金融圈的作法,造成了市場三不五時,就會出現極為離譜、甚至是元氣大傷的情況。而且,重蹈覆轍的情況,在這些年來,更是屢見不鮮。例如,在這一次的金融風暴中,根據日本趨勢觀察家大前研一的統計,從去年的九月以來,全球股市市值損失30兆美元,等於每天倒掉20座世貿大樓,大前研一認為,「911恐怖攻擊毀掉一棟世貿大樓,但美國華爾街恐怖分子催毀的總價值更高。」 而巴菲特對於金融圈極度短線的操作手法,向來是多所批判,他在1987年的股東信就指出,這些「專業」法人機構,其實並不在意其持有企業的長期發展,反而專注其他法人機構的短線動態,實在是捨本逐末的作法。
無論資本大小,都有機會
但即使是在局勢最為惡劣的情況下,巴菲特也不認為一般人是沒有機會的。他指出,無論資本大小,「只要能堅守正確的原則,都算是再理想不過的環境。」因為金融圈機構法人不理性的投機資金,大舉進出導致的價格波動,提供了許多機會,一般人「只有在受不了財務、或情緒壓力下,迫使自己在最差的時候賣出持股時,才會受到傷害。」巴菲特在1987年的股東信,直指諸多重點。最為重要的,也就無非是回歸本質,探討「投資」的真正意涵,不是像金融圈的作法那樣,把股票當作「遊樂場裡的代幣」,而是以「資本」的眼光(無論這規模是大或小),透過企業營運產生的事業價值,達到時間複利效果的累積。而巴菲特今年度最新的股東信,也已出爐,我們之後將一起探討,信中深具啟發的觀念和意涵。